【岁月的河】心系教育三十载 无怨无悔东大情

发布者:芦颖发布时间:2012-06-21浏览次数:1096


                                        心系教育三十载 无怨无悔东大情
                                               ——访原南京工学院副院长王荣年
        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下午,我们来到王荣年老师家。扑面而来的感觉是朴素整洁,客厅里只摆放了简单的书架、茶几和沙发,一尘不染。虽然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王老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他头戴一顶小圆帽,洁白的衬衫外面套着一件藏青色的毛衣,干净而不失儒雅风范。我们的采访就在这样一种安详的气氛中开始了,王老用平静舒缓的语调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与东南大学的深厚情缘。
                                回忆成长历程,感慨中学时光
  王老出身书香世家,他的父母都是教师,家长对他的要求非常高。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王老养成了严格自律的习惯,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十二岁时,王老读初一,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寻求一个安静的成长和教育环境,王老的父母带着他一路西迁,从安徽芜湖辗转到汉口,在那儿转乘小火轮到达重庆。讲到这里,王老停顿了一会儿,平静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我想年少时的记忆或许已经不那么清晰,然而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却深深印在王老的心里,化成一道坚实的墙,任凭岁月的沧桑在上面镌刻上斑驳的痕迹。
  在重庆,因有机会进南开中学读书而开始了影响王老一生的中学生涯。当时的南开中学教学上重基础知识,同时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社团多种多样,有合唱团、口琴队、话剧社等等。王老当年就参加过话剧社,并且多次登台演出,至今他还记得表演过的剧目有《清宫外史》《杏花春雨江南》等。王老一再深情地表达对母校南开中学的感激之情,那时的培养不仅为他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教会了他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王老对母校心怀感激,尽管年过八旬,却坚持参加南开中学的每一届校友会。这样的感恩之心是值得敬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并效法的。
                                    谦逊为人,心系教育事业
  在担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之前,王老师负责的是教务处的工作。当得知自己即将担任副校长这一重要职位时,王老并没有洋洋得意,反而内心诚惶诚恐。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做不好副校长这么重要的工作。他怀着虔诚的求教之心,找到了当时南京大学的校长,虚心向其请教做校长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王老始终谦逊为人,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王老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管理上。当时正值八十年代,学校的各项工作尚未从文革的破坏中完全恢复。深谙文科教育重要性的王老在南京工学院首倡恢复国文课。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少师资力量。由于文革的影响,懂国文的老师不敢再教国文了,而敢教的老师又不懂国文。无奈之下,王老只得到处找寻国文老师。英文课的教学也是如此,由于文革前外语都是学的俄文,因此学校里也很缺英文老师。王老为此煞费苦心,想尽办法调动各种资源,最后找来的老师中,既有远房的舅妈,也有海外归来的校友及校友家属。就是这样组合起来的教师队伍,撑起了当时学校的国文和英文教学,为当时的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提供了条件。时至今日,王老回忆起来还认为这是他对学校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做得还不够。王老说,“文科提供的是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这是深层的东西,它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绝不能速成,更不能不学。”作为一名工科的教授,王老的眼光却没有止于工科,能够高瞻远瞩,认识到文化素质的重要,这不仅是领导能力的问题,由此折射出的更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长者,一个有着睿智思想的教育家应有的风范。
  对于教育工作,王老有着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他经常深入到学生、教师中间切实了解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他曾听到有学生反映不愿学数学物理,想直接学电力系统,直接学发电机。针对这种情况,王老坚持请数学老师务必上好每一堂课,并率先垂范,反复向学生讲数学的重要性。对于当时急于求成的学子来说,王老的纠正无疑是及时而具有指导性的。
  王老在任期间,负责着手组织编写基础理论课教材,包括数学、力学等。这项编写基础理论课教材的工作,南京工学院走在了全国前列。当时编写的教材,不但本校通用,而且也成为全国各兄弟高校争相选用的主讲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百万余册。
                                 勉励青年学子,重素质重能力
  今天的王老,虽然退休在家多年,却依然关心当前教育的发展,关注东南大学的发展。他深情勉励青年学子,不能仅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自身的全面发展。王老认为,我们当前的教育,从小学直到中学,因考试机制的原因,重点抓的是学习成绩,很多学生因此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培养锻炼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到了大学阶段,这个课一定要补上。王老说,“人一辈子工作,如果服从工作需要,那是千变万化的,知识面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书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力。”现在学校里的各项活动非常多,为我们学生提供了很多锻炼自身的机会,王老希望我们能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要虚度大学阶段,不要浪费青春时光。但同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影响学习,也不要因参加活动过多而影响了身体。谈到这一点,王老还现身说法,大一那年他曾经三次登台演出话剧,都是宣传抗日的题材,结果因睡眠太少,营养跟不上,透支了健康,以致造成大学毕业时患上了肺结核,为此还延期学习一年。所以一定要学会妥善安排时间,劳逸结合,把握好学习与参加活动之间的平衡,注意身体的锻炼与爱护。
  王老也非常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他了解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就业、生存的压力,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勉励我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不能因外界的压力而扰乱心绪,无所适从。王老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在校期间,特别是读研期间,一定要静下心来,勤勉学习,才能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伴着下午柔和的阳光,看着王老慈爱的脸上漾起安详的笑容,我们似乎能够理解这份“平和的心境”中所蕴含的人生至味了。
                                无怨无悔,浓厚东大情缘
  王老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之后便长期在东南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学在东大,工作在东大,可以说,王老的一生都是与东大结缘的。不仅如此,他的妻子以前也是东南大学的老师,他的两个孩子都在东南大学读过书。王老说,他了解东大,更信任东大,所以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东大,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在东大接受教育。
  走在古旧沧桑的四牌楼校区,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历史气息,是一所百年名校的厚重。今天,我第一次更深切地感受到,原来与百年东大相关联的,不仅是那棵迎风屹立的六朝松,不仅是那铺满落叶的本部校区,更重要的是,有千千万万的东大人,他们与东大结下深厚情缘,从此便难解难分,甚至用无怨无悔的一生去经营这份情谊。可以说,这样的东大人是以另一种方式书写了校史。
  王老一直十分关注东大的发展。他认为东大的基础很好,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希望东大能够集思广益,继续保持良好的校风,希望东大能够走得更远更高。我想,这也是在东大建校110周年之际,一个曾经的东大学子,一个老校长,一个年过八旬的长者对母校的殷切期盼和真诚祝福吧。
  “心系教育三十载,无怨无悔东大情”,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书写王老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之心,无法用更多的词语来表达王老对东南大学那浓厚至深的感情。王老那谦逊的品格和睿智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始终关心教育事业,关心青年成长的良苦用心令我们感动,而这也是一个年过八旬的智慧老人传授给我们的宝贵人生财富。

                                                                                             研究生记者团  李巍男  周素娟
                                                                                                                       党委老干部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