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中国传统的孝贤文化及养老照料模式的转变

发布者:芦颖发布时间:2012-06-27浏览次数:853

 
                                     中国传统的孝贤文化及养老照料模式的转变
                                                            陶立群研究员
 
一、弘扬我国传统孝贤文化的现实意义
孝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融通力的文化体系。从行为上说,孝贤文化的精华包含了诸如文明礼貌、尊敬父母、照料、赡养老年人、友爱兄弟、家庭和睦等美德内涵。从内容上来说,孝贤文化包括了孝、悌、敬、诚、善、恭、礼、谦、宽等传统美德范畴。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特定群体的特有行为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家庭养老深深根植于我国家庭伦理孝贤文化的土壤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孝贤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行为规范,在各个时代发展中其内涵也有很大的变化,这正是各个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反映。因此说,各个时代孝贤文化的社会现象,都带着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国儒家传统文化强调“孝贤”,“以老为尊”、“尊老敬贤”,千百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到今天的孝贤文化。孔子是孝贤文化的奠基人,是以亲子关系这人类最自然的情感为基础建立的一套社会道德规范,以“孝贤”作为人道之始,作为人性的本根,作为家庭和社会秩序、道德律令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情感归依。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孔子等先哲的倡导,“孝贤”遂成为德行之本,人们立身行事的出发点,相应的养老模式表现为孝贤文化,孝贤文化将家庭养老观念的价值观赋予我国家庭养老的基本模式中,赡养老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可见,传统的孝贤文化与家庭养老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千百年来传统孝贤文化自有其精华和合理性,其产生的心理情感和伦理文化基础也是不容怀疑的,其社会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对我们当今社会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孔子的学说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孔子被当代国际社会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先师。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的会议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因此,我们无论是从维护家庭和谐还是社会稳定的角度,还是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我们都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孝贤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之进行弘扬、创新和发展。
孔子并不满足于孝道对于稳定家庭秩序的作用,他更看重的是“孝贤”的社会功能。当“孝贤”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心理、行为习惯和传统美德的社会规范之后,它具有能完善人的功能,其滋生的道德习惯能迁移到一个人的立身行事处世上。移孝为忠,移孝为信,移孝为修身之道,孝贤成为整套社会道德规范的原始起点。一个孝子除了具备对家庭的责任感外,必然也会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孝道由私德引向社会公德,将社会公德建立于个人私德和人伦自然情感之上,是孝道能够成为传统道德文化建设基石的根本原因,是新时期我们“以德治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保障、居家养老模式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现在要大力弘扬孝贤文化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把传统孝道视为封建意识形态,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的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党内“左”的错误盛行,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一次次的“破四旧”、“批孔”,大革传统文化之命,“孝”这样的传统道德,大力鞭笞,历尽劫数。从此,人们对“孝贤”噤若寒蝉,谈“孝”色变。直至今天,人们仍然不能正确对待“孝”道,仍然简单地把它当成封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孝贤文化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对它在道德建设上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认识,在实践中忽视和遗忘对孝贤文化及孝贤道的弘扬和建设,进而影响到了整个新时期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这种现状,凸显了我们对传统孝贤文化认识的片面性,反映了我们对孝贤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传统孝贤文化对于目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功能的忽视。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这是一个矛盾相对集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激烈交锋的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虽然仍处于社会道德的主流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没落的思想道德观念,却有滋长漫延的趋势,严重的是传统的养老敬老美德也被冲击,部分子女的道德水准滑坡,不尽赡养照料老人的义务,打骂老人,随意侵占老人财物,甚至虐待遗弃老人。近年来,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现象时有发生,遗弃、虐待老人的案件大约占民事诉讼案件的10%左右,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在一个较长时期里我们抛弃了传统孝道,忽视了孝贤文化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功能,遗忘了道德形成的心理情感依据和伦理文化基础,因而长期以来思想道德教育往往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韩国、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国家在吸收和弘扬我国传统的孝贤文化,倡导对民族尽忠,对父母尽孝贤,对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山东省鱼台县是孔子的弟子大孝子闵子骞的故里,千百年来‘“芦衣谏亲”的故事深入人心,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各级政府大力弘扬孝贤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鱼台县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现象没有市场,这也是这类案件在鱼台县发生率低的重要原因,可见弘扬孝贤文化的重要性。
积极倡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孝贤文化创新和孝道建设,探讨新孝贤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适应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养老照料模式的转变,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人道、科学、民主的新型伦理道德。这种新孝道,应该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弘扬新的孝贤文化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应对高龄化社会的各项对策意义重大,它也有利于应对我国面对21世纪的“银色浪潮”及老龄化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国富民强、幸福安康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二、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孝贤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我国是在小康水平的历史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多样性,在推进速度和发展程度上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年人迅速增长、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护理的高龄老年人也会越来越多,我国近年来一直面临控制人口增长和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双重任务,因此 ,解决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要比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更困难,更复杂。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背景下,又大大快于欧美经 济发达国家下发生的,高龄老年人口超过一亿多,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最突出,最重要的差别,因此,国家和社会对迅速增长的老年消 费基金的承受能力远远不及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家庭小型化,许多地方面临着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社会养老照料资源不足,面临着“扶贫”与“养老”并存的矛盾,面对未来我国人口和高龄人口峰值的困境,一方面我们希望中国人口的总量尽快地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希望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过快,程度过高,给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问题。但是,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来说,要使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又不希望人口老龄化程度太高是非常困难的。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是日益增多的高龄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和长期照料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老年人口的抚养和长期照料问题基本上是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依靠社区、社会养老机构、家庭成员共同来完成,作为国家、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其比重将会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化和社区养老的比重在逐步扩大,家庭照料的比重在减少。由于人口老龄化,国家用于老年人口的各项费用的开支,无论是其总额,还是它在当年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呈迅速增长和大幅度提高的趋势。
面对本世纪高龄化社会的挑战从现在开始必须准备应付比目前多出四倍以上的老年人口,这种准备不仅包括如何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物质、思想文化和各种服务的需求,而且还要科学地估计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对劳动力的供给、投资、分配、生产、经济发展的速度、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制订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对策,弘扬传统的孝贤文化,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使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如涉及老年人的养老照料问题、婚姻家庭、代际关系、退休金、医疗保健、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问题。在老龄化社会,全球新时期养老新观念已经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向发展;从传统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从追求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化;从安身立命之本向情感心理依托转变。因此,造就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居住的社会环境,调整、充实、完善一个适合老龄化社会正常发展的体制,不断增进老年人与社会、社区密切联系,弘扬孝贤文化促进老年人与青年人的交往、联系,使老年人保持晚年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
家庭养老一直被认为是东方传统的养老模式,以孝贤文化为核心的赡养、尊敬老年人一直被赞誉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以及在我国目前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阶段下,孝贤文化及家庭养老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因此,家庭也担负着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责任。家庭养老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下、在封闭的社会经济结构下,是在小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家庭养老必然受到冲击,与现代化生产相联系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事实上,我们现在谈论的家庭养老也不再是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家庭养老完全相同的养老模式了,它是社会经济形态由小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过渡时期的带有传统色彩的养老模式,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城市更为明显。
(一)社会变革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1、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我国,家庭一直是赡养老人的重要力量或主流模式,从传统孝贤文化观念讲,赡养老人被认为是家庭和子女的传统美德和责任,“养儿防老”依然是中国人重要的生育观和家庭观。从法律角度讲,婚姻法和老人权益保护法也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力图通过法律强化传统文化的力量。但是近年来,我国家庭养老功能有明显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减弱趋势,传统的孝贤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
2、家庭功能的演变。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传统的孝贤文化伦理道德也因此受到冲击,两代人在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形成“代沟”,“代沟”的日益扩大对家庭养老及孝贤文化的冲击,它导致两代人分居的倾向,老年人独居、空巢家庭增多;现代工业社会,打破了传统社会父母抚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或祖父母抚育孙子女、孙子女赡养祖父母作为家庭代际交换的平衡状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赡养功能趋向社会化,靠子女赡养老人与靠老人抚育孙子女的观念发生变化。家庭中的赡养、抚幼功能、教育功能已部分由社会的养老服务机构、托幼机构和学校所替代。家庭内部的生产与消费功能向社会转移,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的小生产方式逐渐被社会化大生产和消费方式所取代。
社会变革加速,拉大了价值观念的差异,当家庭利益与个人功利相背时,长期照料、赡养老年人的观念便成为年轻人的负担。传统家庭代际情感价值发生变化。从重生育到重性爱,从重大家到重小家,从重亲子关系到重夫妻关系,使传统家庭繁衍后代、赡养回报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3.老年人权威的弱化。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老年人传统的经验正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挑战,使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老年人的权威观念、家庭观念、尊老敬老思想的发生巨大变化,老年人逐渐失去了以往在小生产社会中在家庭中受尊敬、受供养的地位。从而造成老人的地位产生前所未有的动摇,使家庭养老模式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降低。城市化、工业化使家庭成员对家庭的依赖性减弱,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对社会的依赖性增强。工业化的过程中,使大批的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迁移,老年人则留在农村从事农副业生产,子女与老年父母空间距离的扩大,客观上削弱了对家庭养老的作用,将过去由家庭承担的照料老年人问题推向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服务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在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照料老年人尤其是长期照料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矛盾就日趋突出,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与低效率、严重短缺的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独生子女为中心的核心家庭中,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仍然承担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将会越来越困难,年轻的家庭成员敬老养老、孝敬老人的观念日趋淡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仅仅依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力量来维系也越来越显的软弱无力了。
(二)社会化的养老照料模式更需要弘扬传统的孝贤文化
家庭养老的质量一般说来要受到各种要素的影响,其中子女的道德品质、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居住状况等都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因素。东西方虽然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同样面临着伦理道德观念的下滑趋势,在西方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里,以人情淡薄闻名于世。目前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之中,由于西方一些国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家庭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家庭结构与伦理道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迫使老年人不能不越来越依赖社会;社会上实行各种养老金和高福利制度,使他们的子女又越来越认为赡养老年人是社会而不是自己的责任;老年人生活在老年社会中,而极少有机会与青年人、中年人接触,这样又加深了他们的孤寂感。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又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结构的破坏。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青年人、老年人之间由于隔阂和代际之间的矛盾在日趋加深。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会给社会上造成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会因分配有限的财力而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尽管在东方一些素有敬老养老传统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一些华人居住区也已经出现代际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互相争夺财产、住房、遗产和不赡养老年人的现象。
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是老年人晚年养老的主要内容,作为经济供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基本上是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及社会化养老照料设施补充。老年人过去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凝聚着老年人的贡献,因此,他们不仅应该享受保障晚年生活的退休金,而且还要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传统的孝贤文化提出了挑战,家庭在小型化的过程中养老的功能日趋削弱,传统的孝贤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从职业的角度而言,对长期照料老年人的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护理老年人要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充满爱心,甘愿奉献,富有牺牲精神,在护理老年人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护理老年人面临的是一些肢体衰老、反映迟钝的老年人,甚至常常是一些意识模糊、肢体麻木、喜怒无常、行为怪异、精神呆滞、身患绝症、完全不能自理的特殊老年人,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爱心、孝心外,还要掌握一般的老年学、老年心理学、营养学、保健学、急救等方面的知识。长期照料老年人的工作强度高,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工作,护理人员每天都要给老年人洗澡、清理大小便、喂饭、翻身、喂药、擦洗腋下等等,一天24小时都要不停地做。对于父母及在社会养老机构中被长期照料老年人,如果我们只是重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料理,给饭吃,给水喝,而不是从心里尊重、敬爱,这与养活宠物没有区别,这决不是孝敬。孝敬的重要内容是对父母和其他老年人的精神、心理、感情、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关心和给予满足。“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道德范畴。“仁者爱人”,仁德的人要关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仁者先难而后获”,社会要大力提倡树立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社会风气。照顾老年人是一种积德行善的光荣职业,应该大力弘扬,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今天,尽管家庭已不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单位,但仍然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单位,仍然是人们成长、生息的基本环境,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血浓于水,亲子之间的血肉联系和感情基础是永远割不断的。面对2l世纪的“银色浪潮”,孝道建设应该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础课题。孔子提倡的“敬老、尊老”的传统孝贤文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有力武器。在既有的孝贤思想情感和道德习惯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和劝导,通过若干鼓励优惠政策,使人们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较高的道德境界;在家庭中,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人们尽职尽责,提倡要关爱孝敬所有的老年人,通过广泛弘扬孝贤文化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创建新的孝贤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孝贤文化的弘扬与研究,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晚年仍然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家庭中。目前我国各地由社区向老年家庭提供必要的服务以及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这种新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需要在弘扬传统的孝贤文化的同时积极地推广之,由于老年人没有离开家庭,与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所以,仍然能够享受家庭亲属的天伦之乐,不感到寂寞、孤独,体会到晚年生活的意义,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各种特殊服务是由社区提供,也减轻了家庭成员对长期照料老年人的沉重负担。
在我国目前社区服务事业以及组织机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而居家养老这种新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侧重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方面,经济供养主要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在一起居住,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与各种优惠,鼓励年轻人孝敬老人,积极参与关爱老年人的各种活动。
 
参考资料:
[1]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7年2月1日),《吴虞文录》(上),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印行,第4页。
[2]吴虞《说孝贤》,《吴虞文录》(上),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印行,第11页。
[3]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130-131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杜振吉:《儒家孝贤的思想与当代家庭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1期;
[5]路丙辉:《孔子孝贤义平议》,《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2期;
[6]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7]王玉德:《孝贤——中国家政理念之平议》,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