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唱响】共和国之恋

发布者:芦颖发布时间:2016-03-31浏览次数:2361

    

  

  

  

  

  

  

  

  

共和国之恋

刘毅然 词 刘为光 曲  

  

在爱里  在情里

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在歌里  在梦里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纵然是凄风苦雨

我也不会离你而去

当世界向你微笑

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你恋着我  我恋着你

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

纵然我扑倒在地

一颗心依然举着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

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纵然我扑倒在地

一颗心依然举着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

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创 作 背 景  

  

    《共和国之恋》又名《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用科学家真实事迹提炼的歌词。根据词作者刘毅然介绍,是科学家的事迹感动了他,触发了他的创作情感。张广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于是有了“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恋着你”;邓稼先回国后献身国防,十几年杳无音信,妻子流泪期盼,于是有了“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这首歌,缘自科学家的爱国深情和无私奉献,通篇没有出现一处“祖国”的字样,但从心里流出来的歌词,却能更真实更亲切地感受到科学家们对祖国博大的爱。它是用科学家炽热情感谱就的音乐,含泪升起的音符中积蓄着科学家的深深情思,流动的旋律中流淌着科学家的炽热情感,起伏的节奏中述说着科学家的爱国心声。全曲在朴实的旋律中透露出艺术气质的典雅,乐段之间,模仿跃进,回环往复,似内心涌动的情感,逐层铺展,情深致远。这是一支赞颂科学家的歌,是一支赞颂祖国的歌,是一支雅俗共赏的歌。歌曲旋律优美、情深意长、朴实通俗,蕴涵着对祖国母亲深沉的情感。

  

主 创 访 谈  

  

刘毅然

    一度易稿的创作1988年,刘毅然受邀为中央电视台的一部讴歌科技知识分子的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共和国之恋》撰稿,当时刘毅然创作的许多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与好评,因此,除了11集电视专题片的统稿工作,策划方自然而然地也邀请他为这部电视专题片的主题歌创作歌词,刘毅然慨然应允。虽然之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工作,但对于有过诗歌创作实践的刘毅然来说,创作歌词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他很快就写出了一段歌词,由刘为光负责谱曲,完成了音乐创作的部分,并且很快录制成了小样,拿给他们试听。在刘毅然的记忆中,当时写那段歌词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大概是‘从雪山到草原,从长江到黄河’什么的,用的是美声唱法,听起来挺大气,也挺好听的,但却总觉得不是特别满意,有什么地方不太合适。”后来他们才发现,这首歌让他们在情感上无法感动的原因,是歌曲与专题片所展现的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的气质和情怀不太相符。“特别是没有写出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放弃唾手可得的名誉和财富,毅然而然选择从国外返回祖国时那种对祖国母亲深沉的情感。”刘毅然这样说。苹果激发的灵感原有的创作被推翻,刘毅然决定重新开始,那么要写些什么内容才能确切地诠释出这样的情感呢?刘毅然有些茫然,这时,对一些老科学家及其亲属的实地采访,触发了刘毅然的灵感。尽管这些老科学家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内都是突出的人才,享誉国内外,但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却都过着简朴而清贫的生活,他们的房子都很破旧,家具也都是老式的……让刘毅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享誉海内外的数学家张广厚家里,他看见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苹果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张广厚的遗像之前。张广厚的妻子告诉他们,丈夫在世的时候特别喜欢吃苹果,但那时候国家和个人都很清贫,没有条件每天都吃到苹果,张广厚为科学事业积劳成疾,不到五十岁就走了,现在生活好点了,自己就每天洗一个苹果放在他的遗像前,希望他能够吃到。平实的话语,质朴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刘毅然。尽管条件艰苦,这些老科学家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辛辛苦苦地付出,支撑着他们的,是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于是就有了歌词中“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的款款深情。“钱学森的经历,让我感到最为震动”,刘毅然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留学的钱学森加紧准备回国,但当时的钱学森已经是有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美国方面当然不会轻易答应,甚至有人扬言,宁可枪毙了他,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就这样,钱学森被美国扣留了5年之久,他忍辱负重,饱尝了不公正待遇的辛酸,终于辗转踏上热恋的故土,回到北京的第一天,他就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天安门,像远行归来的孩子饱含深情地对祖国母亲倾诉道:祖国,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回来,现在,我终于回来了!……“如果你让我继续讲下去,这样的故事我可以讲很多很多”,刘毅然说,“每次从采访对象家里出来,心里都有一股深沉的热流,中国的科技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爱真是太深沉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不如科技知识分子那样坚强、那样纯正、那样毫不矫情。”正是这样丰富的情感,激发出刘毅然心底强烈的创作欲望,让他冲动不已,只花了几分钟时间,就将《共和国之恋》的歌词一挥而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首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祖国就是凝聚了他们所有的情与爱,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他们因祖国的贫弱受尽歧视和不平,却仍然发奋苦读,痴心不改,为的就是报效祖国,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放弃已有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思念已久的祖国,不管是痛苦还是幸福,他们和祖国生死相依。”刘毅然这样解释这首歌的内涵,“当时有人提出,都已经回到新中国了,怎么还是凄风苦雨呢?虽然回国了,但国内还有政治风波,国家的条件也比较差,生活和科研都特别艰苦。”在采访邓稼先夫人的时候,刘毅然得知,邓稼先先生回国之后就去了原子弹基地,一去十几年,杳无音信,他的妻子就找到张爱萍将军,说“我知道他在的地方不能联系,我也不想打听他在哪儿,我只要您跟我说一声,他是不是还活着?”张爱萍将军含泪告诉她,邓稼先还活着,他妻子顿时泪流满面。“看到邓稼先妻子的泪,看到张广厚妻子的泪,我就真的感到,在她们的泪水里可以看到科学家为祖国建设忙碌的身影,就能看到站起来的祖国的形象,“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刘毅然说,他把这首赞美祖国的歌是当作一首情歌来写的,尽管通篇没有出现一处“祖国”的字样,却能更真实更亲切地描摹出钱学森、邓稼先们对祖国博大深厚的爱。永远的主题歌《共和国之恋》的电视专题片播出后,获得国家级特等奖,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刘毅然作词、刘为光作曲的主题歌也唱响了大江南北,但这首歌和老科学家的故事带给刘毅然的情感震动却依然挥之不去。一直以来,刘毅然都想找一个适当的方式,将积淀的情感和故事加以表述,这个愿望在心里埋藏了整整十年,直到1999年,已经成为导演的刘毅然终于决定以电视剧的形式将这一夙愿付诸实施。“当时除了杭州电视台给我部分经费外,没有人愿意给我投资,人家一听这个题材,根本没有商业价值,后来我用我的稿酬、存款以及我家里的东西做抵押,找一个朋友贷款300万人民币,才得以去美国拍摄。”这部几经周折终于拍摄成功的作品,就是以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等老科学家为原型经艺术再创作而成的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刚开始的时候,这部作品的片名被定名为《我的祖国》,后来去美国拍摄的时候,为了更加接近当年的真实,刘毅然和剧组主创去采访了一批留美的老科学家,这里面就包括了江泽民同志的老师,著名的电机专家顾毓琇先生。顾先生那时已经快100岁了,他非常支持拍摄这样的电视作品,并提议给片名加上“亲爱的”三个字,当刘毅然提出加上“亲爱的”是不是有点过度修饰时,顾老先生语重心长,“你们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不是身在异国他乡,远离故土的人很难体会到祖国在心中的位置,还有对祖国一草一木的那种思念。”刘毅然被深深感动了,临别前,顾老欣然提笔,为他们写下“我亲爱的祖国”六个字。拍了电视剧,当然还要有一支主题歌,早在这部剧筹拍的时候,刘毅然心里就打定主意,还要用这支十年前写的歌。因为他觉得无论再写什么歌,也不如这支老歌听来朴实亲切,锥心刺骨!在美国拍摄的时候,这首歌也跟随着剧组从中国唱到美国,唱到波士顿,唱到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校园,不仅留学生们唱,华人华侨们唱,还有一些在片中客串角色的美国教授和演员,也学会了唱这支歌。《我亲爱的祖国》拍摄完成之后,不仅得到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褒奖,也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先后获得金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将近100家电视台反复播出过这部电视剧,最多的一晚有11家卫星电视台同时播放。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也更加广为传唱。刘毅然还想筹划拍摄《我亲爱的祖国》续集,与前一部不同,续集主要是以“留苏”学子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刘毅然表示,不管内容如何改变,“主题歌,我还是用这支老歌!”

  

刘为光篇

    1988年,中央电视台策划拍摄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共和国之恋》,刘为光负责整个电视专题片的全部音乐创作,这里面也自然包括了主题歌的作曲。在刘为光看来,《共和国之恋》是一部剖析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命运走向的电视片,它记录了老科学家们那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无比忠诚。虽然自己对那个时代的事情经历得不多,但影片中的很多内容却在自己的父辈和师辈身上得到印证,影片的画面和记忆中亲历的影像相重叠,让刘为光对这部影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对这些老科学家的敬佩和对他们事迹的感动与刘为光多年的音乐创作积淀相碰撞,立刻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雅俗共赏的歌曲最初创作主题歌音乐的时候,刘为光在认识上有些走入误区。他觉得这些老科学家多数是留洋归来的,因而在感觉上应该向西洋音乐靠拢一点,在表现上使用更“洋”一点的曲调和演唱方式,加上刘毅然初次的歌词就像一首抒情诗,因此他选择了用美声唱法加以诠释。歌曲作出来之后,听上去很不错,但激动之余,又觉得电视是一种大众艺术,这样的歌曲对于普通电视观众来说有一些曲高和寡,在接受方面会有些隔阂。于是便毅然推倒前作,重新开始,力图创作出一首既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又简单上口,让一般人都能传唱开来的主题歌。这时候,刘毅然重新创作的歌词也写好了,他把新的歌词拿给刘为光,已经进入创作状态的刘为光也是一挥而就,很快谱出了曲谱。他把刘毅然叫到家里,弹着钢琴,满怀深情地唱给刘毅然听。就像刘为光所说的那样,“成熟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新创作的歌曲效果非常好,平凡通俗中又透着艺术气质,可谓雅俗共赏,不但知识分子喜欢,普通老百姓也很喜欢。不仅如此,这首《共和国之恋》还获得了很多歌手的青睐,不管是通俗唱法的歌手、民族唱法的歌手,还是美声唱法的歌手,都喜欢选择这首歌作为自己的演唱曲目,刘为光坦言,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他在创作的时候所没能预料得到的。“灯火阑珊处”的首唱歌曲创作好了,但唱歌的人却一直没定。这一次,刘为光想找一名通俗唱法的歌手来演唱,并配合管弦乐队进行伴奏,用管弦配乐提高通俗唱法的艺术档次,同时用通俗唱法磨掉管弦乐的一些“贵气”。当时,这样的尝试在国内还比较少见,因而刘为光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歌手。预定的录音日期一天一天地临近了,这让刘为光感到非常着急,怎么办呢?一个偶然,让刘为光从山重水复步入了柳暗花明。刘为光请来为电视专题片《我亲爱的祖国》进行配乐演奏的,是中央乐团(即现在的国家交响乐团),乐团当时的指挥是刘为光的好友方国庆。一次,刘为光向方国庆透露了困扰自己已久的烦恼,不料方国庆马上拍着胸脯说:“不就是找不到唱这首歌的合适人选吗,我给你找一个!”方国庆推荐的人选是当时中央乐团吹巴松的刘畅,虽然并不是专业的歌唱演员,但他唱歌很有情,嗓子也不错,而且他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积淀很厚,乐感很好,对乐曲的领悟力很强。因此,录音的时候,只用了一遍就录制完成。随着乐曲的余音袅袅渐渐消散在空气之中,整个乐团的团员都站起来为刘畅鼓掌,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不仅巴松吹得好,歌也唱得如此精彩。多少年过去了,这首歌已经由不同的歌手演绎过不同的版本,但首唱刘畅所演唱的那版,在作曲和作词者的心中,依然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尤其是作词的刘毅然,一直对刘畅的版本情有独钟,因此,在选定这首歌作为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主题歌的时候,他也依然采用了刘畅最初配唱的那卷老带子。不仅如此,这个经历还成就了刘畅与另外一首歌曲的缘分。作曲家孟卫东听了刘畅演唱的《共和国之恋》,觉得非常好,就找到老朋友刘为光,说“我这里有一首歌,很适合他,想找他来唱。”于是,刘畅便因此成为又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的首唱,这次,他演唱的是《同一首歌》。后记:多年陈酿,韵味深长早在电视专题片《我亲爱的祖国》播出后的座谈会上,就有一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拉着刘毅然的手说:“等了40年,我们终于等来了一支科学家的歌。”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播出后,在科学家当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在高度评价这部电视剧的同时,也抒发了对这首主题歌的深切感受。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打来电话表达喜悦之情,中科院院士王大珩更是激动地把刘毅然等请到家里谈了一上午观片感受,并坦言他非常喜欢这首主题歌。年逾古稀的老科学工作者刘正仁写信到电视台要主题曲和歌词。著名核物理学家郭永怀院士的妻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佩女士深情地说:“可惜我的爱人没有听到这首歌,若他听到,一定会非常喜欢的。”更让刘毅然引以为豪的是,他在拍摄专题片《钱伟长》时,已经90多岁的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之一的大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告诉他,自己虽然没能看完整部电视剧,却喜欢反复地聆听这首旋律优美、意味深长的主题歌。如今,这首《共和国之恋》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合唱团的保留曲目,每逢中国科学院院庆的时候,都会看到很多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满怀深情地唱起这支歌,“尽管其他的歌曲可能会有所变动,但《共和国之恋》却一定是每年必唱的”,一位合唱团的老科学家在央视录制节目时这样说,“这首歌就像是我们的院歌一样。”对刘为光来说,让他尤感欣慰的是,这首歌已经进入音乐学院的教材,成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现在,这首歌已经经过艺术的考验与磨练,成为八九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不仅在国家的重大节日和重要事件的庆典中演唱,而且中国的歌唱家到国外演出的时候,也经常演唱这首歌,受到华侨华人乃至外国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刘为光说:“只要祖国的概念还存在的话,这首歌就永远有它的历史价值。”而在刘毅然看来,自己十多年前的一个创作,现在还依然能唤起人们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怀念之情,特别是众多网友,以“跪求”的方式在寻找这支老歌,说明今天的年轻人也一样喜爱它,“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高尚的事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