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校离休干部党委与学生支部的共建活动搞得很有生色,《党的生活》杂志记者王长峰、赵静特意对离休干部党委的部分同志进行了采访,并在第6期《党的生活》刊登了题为《乐为青年学子的“忘年交”》的专题报道,现全文转载如下:
乐为青年学子的“忘年交”
王长峰 赵静
4 月 26 日 上午,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高大的烈士纪念碑前,一队东南大学年轻学生面对党旗,举
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队伍中,除了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还有 20 余位银发老人
——他们是东南大学离休干部党委的老党员。
去年 3 月,东南大学开展机关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该校离休干部党委和老干部处党支
部共同跟自动化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结成了对子。老干部处处长王向渤说:“我们离休干部党委共有 81 名党员
,年龄最大的 96 岁,最小的也有 75 岁。这些老党员是我们重要的财富,参加共建活动有着很大政治优势。但
这些老同志大都离开工作岗位很多年,年纪很大,能否有兴趣参加活动,能否跟那些‘ 90 后'的大学生有共同
语言,都是一个问号。”
然而,去年 5 月 10 日的第一次正式共建活动,让王处长打消了顾虑。了解到离休干部党委书记钱炳
昌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自动化学院学生党支部决定请钱老作一次“抗美援朝的故事”革命传统教育讲座。
接到“任务”,钱老开始认真回忆梳理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有不确定的地方详细核实,还查询了大量
背景资料。 1 个小时的讲座内容,钱老整整准备了 10 天。活动当天,不只结对的自动化学院的学生党员赶来
参加,土木工程、计算中心、电气学院等学生党支部也组织党员来听讲座。钱老用生动的语言把自己当年的抗美
援朝经历描述得有声有色,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意犹未尽。讲完后,钱老还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向他提出如
何看待当时奥运圣火传递受干扰和“ 3.14 拉萨事件”,钱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当前复杂变化
的国际形势,分析了这两起事件的背景原因,让学生们对事件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最后,钱老希望同学们
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功立业,大家对钱老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
曾是东大第一批毕业生的殷立,如今已是学校离休干部党委副书记了。为学校奉献了大半生的她,亲历
了从南京工学院到东南大学的发展历程。在“学在东大”的讲座上,她与学生们分享了东大学风的形成历史,
“学生们很感兴趣,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围上来。”此外,她还与学生一道参加“感恩东大”的党日活动。活动中
,殷立说,自己用阅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再次提醒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去年年底,离休干部党委与结对的学生党支部共同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回顾座谈会”。会上
,钱炳昌首先发言,他从 30 年前南京工学院的食堂讲起,“那时食堂的桌椅板凳在‘文革'中破损严重,学生
们吃饭只能围在地下吃,这种状况一直到 1978 年以后才改变。”他还拿出当年食堂改革的文件给学生们看,对
比现在优越的就餐环境,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学校 30 年的变化。老党员邓中和则拿出自己收藏的各种当年的票证
给同学们看,让学生们了解了当时的物质匮乏。有同学提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原东大纪委书记钟伟
涛接过话题,他从 30 年前大学除了招少量的工农兵学员基本没招生谈起,向同学们介绍 30 年来国家教育事业
的变化,引导学生们辩证看待就业难问题,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上打好基础,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座谈
会上,老党员还与学子们就各自时代的娱乐方式和追随偶像进行讨论,从样板戏到摇滚乐,从毛泽东、雷锋到周
杰伦、姚明,大家从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时代的发展。
“虽然离休了,感觉比在职还忙。”钱炳昌感慨道。因为担任离休干部党委书记,钱老几乎每周都要往
学校跑,和党委成员研究如何开展工作。现在和学生党支部结对活动,更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
前段时间,钱老的老首长—— 99 岁的老红军刘应启从扬州来看他,听说他仍在忙“工作”,拍着他的肩膀连声
说好,“共产党员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