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歌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
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鲜花如纺,美酒飘香
欢乐的歌声响彻四方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
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起
奔向美好的前方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
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感谢伟大的共产党
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
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堂
庆贺我们的翻身解放
胡松华与《赞歌》
胡松华,满族人,是素有“歌侠”美称的民族歌唱家。其代表作是1964年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作词编曲及首唱的《赞歌》。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鲜花如纺/美酒飘香……”从作词编曲到演唱,胡松华一手造就了《赞歌》,而《赞歌》也几乎成了胡松华的代名词。近日,记者采访了胡松华,了解到40多年前这首经典之作的创作过程。胡松华笑称,这首广为传唱40多年的《赞歌》是自己一夜之间赶完的“作业”。
周总理指示 一夜完成创作
那是1964年秋天,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正在紧张的编排中。为加强欢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节日气氛,周恩来总理指示,在“伟大节日”一场里要添加一首男高音独唱歌曲,最好采用蒙古族音乐风格,并且以舞伴歌。最初,胡松华是在“抗日风火”一场演唱《松花江上》,因为当时他刚刚从内蒙古草原体验生活回到北京,所以指挥部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胡松华,并且要求第二天就交出作品。胡松华接到任务时已经是夜里12点了,坐在窗前,胡松华紧紧捏着笔,尽力地回忆着那些令他眷恋的草原生活:上世纪60年代初,胡松华来到内蒙古,通过朋友认识了哈扎布,并拜他为师。至今,胡松华仍旧清晰记得那件趣事儿——“我刚去的时候穿的是中山装,这样的打扮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因为没有蒙古族的味道,还被狗追。后来,我穿了一件旧的蒙古袍,因为旧袍子有蒙古族朋友的味儿。此后,我就和哈扎布一起放牧,一起唱歌;如果哈扎布出去探访,我就跟当地的牧民一起放牧。”想到这些,无法遏制的激情涌上胡松华的心头: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就这样,一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歌词从笔尖款款流出,胡松华很快就完成了词的创作。为了架设一道将辽阔深邃的草原与辉煌壮丽的天安门节日广场相连接的彩桥,他大胆地创写了开头四句无词牧歌风格的新长调唱腔,筛选出内蒙古东部区44节拍短调音素融汇一起编织全歌,以辽阔、遥远的意境突出了从草原来的特性,民族风格浓郁。而在此之前,在蒙古族短调演唱史上,从未有过长调牧歌式唱腔。这也是胡松华的“创造性结合”,提到当时这样的创作初衷,胡松华表示是为了完成总理提出的“创作要体现新内容新形式”的要求。胡松华认为这首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周总理了解民众音乐需求密不可分。
接着,进行歌、舞、乐的紧张排练。两天后,周总理和陈毅元帅等领导人审看《赞歌》,一遍通过!周总理、陈毅元帅还高兴地给予鼓励,《赞歌》为《东方红》画上了大气淋漓、豪迈壮丽的句号。
不骑马唱不好马背上的歌
胡松华的“创造性结合”,让《赞歌》在千万观众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并一直传唱至今。1995年,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颁发给《赞歌》。这更令胡松华不胜欣慰——这支影响了新中国两三代人的歌曲,这支唱遍世界称誉连连的中国歌曲,即或在胡松华移居珠海尝试安心养老之后,还让当地人闻讯上门,赠送老人一联:千杯美酒难为友,一曲清歌结知音。“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被胡松华视为一辈子最大荣耀。
许多喜欢长调的人都向胡松华请教有什么捷径可以学得像他一样。胡松华说这没有什么捷径,如果想唱好马背歌曲,只坐沙发不骑马是唱不好的,要去寻找马背上的感觉。学习少数民族的歌唱艺术,是胡松华对艺术的追求。他认为,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就得在思想、方法和审美观念上“少数民族化”。在《赞歌》出炉前,他曾经向藏族歌唱家苏纳尼玛学习藏族民歌,向长调歌王哈扎布学习长调,为了学好长调他穿蒙古袍,学骑马寻找马背上的感觉,如果没有这些体验、没有马背上的感觉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赞歌》。胡松华认为,少数民族的乳汁养育了自己,传统民族音乐是他歌唱艺术的根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