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应尽洒,老骥不偷闲

发布时间:2018-05-25

 

  翟永庚老师2001年在瑞士工作

  

翟永庚老师编撰的部分书籍和词典   

  

 

 

  翟永庚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六朝松下的德语故事

翟永庚

    我是本校外语学院的一名退休德语教师。现在年龄大了点,有点喜欢回忆往事了,当然也想写一写现在的事。想一吐为快,能一气呵成就好。

此生有缘,志愿变动学德语

我高中毕业后想考军外院,报考的专业也不是德文专业。当时我的班主任把我的志愿改为南京大学;而我的英语教师把我的专业改为德语专业,这位老师以前在德国留过学。

    在南大学习的那段日子,我每每忆起便有说不完的有意思的事,便越发觉得和这被“篡改”的志愿真是有难得的缘分。那时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亚于现在。为了听说领先,我们上课开始不发教材,只有集中精力听老师如何用德语说和表达,然后进行模仿,用这种方法来讲德语和写德语。记得有的同学说得不对,老师就一直要求这位同学说,直到说对了才坐下。当时这位同学大汗淋漓,我们心急如焚。

  课后要组成会话小组。辅导员要学生干部告知大家,不要男同学和女同学搭配。我当时是年级团支部书记,当然响应辅导员的号召。记得当时学生干部有开不完的会。

   我上过张威廉、叶逢植和林尔康老师的课。他们三位都是知名教授。他们上课都不带教材,因为他们对教学内容都早已都娴熟于心。林尔康老师上课时会带一本原版外文教材,把它端正地放在讲台上,但一堂课上下来他也不翻动那本不大不小和不厚不薄的教材。

   我和张威廉老师时有书信来往,也向他请教和探讨一些德语问题。他回信用的信封都是别人写给他的信的旧信封,翻过来再用。他绝不是为了省钱。他收到信,就是收到不认识人的信他都会回信。

   张老师获得过德国总统的大十字勋章。我很尊敬张先生,去拜访过他。未想到他也来我家回访,这让我这个当时的小字辈感动不已。

   叶逢植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原是学工科的,因身体原因改学文科。他虽然学习德语时间很短,只有一年多点的时间,但靠他对外语的悟性和努力,德语水平非常高。德国总理来南大访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为德国总理一行上了一堂德语公开课,受到好评。

   尽管那时不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但有很多越南学生和我们一起在校学习。越南那时是我们的友好邻邦和兄弟国家。学校各方面都很照顾他们。越南学生和中国学生相处很友好。越南学生在校园里走路都习惯不穿鞋子,是赤脚大仙。这是那时南大的一景。

潜心学术,不辱教师的使命

          8 0年代我由东南大学和教育部选派赴德国进修德语。1988年晋升副教授,1993年被评为正教授,2006年被评为三级教授。

  我长期从事德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专著和译著共60余篇本,计800余万字。曾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江苏省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任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外事和翻译职称评审委员会和江苏省人事考试专家组成员,德语组组长。2005年在德语德国网站上被评为中国德语名师。

  做好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教师的天职。自结缘德语以来,几十年如一日,本已到了享受生活的年龄,但到目前为止我每天还做些和德语有关的工作。只要我校学生有需要,我就会回到校园里,回到德语课堂上。只要走出去,我也毫不犹豫地亮出东大德语的标签,努力将东大的德语品牌推广出去。

我现也一直受邀,参加全国大学德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和大学德语统编教材等的审定工作。

  长期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高校教师应多做一些教学和研究工作,要多出一些成果。东大人做书生的很多,我也是其中之一。做学问,悟性当然是需要的,但勤奋也是很重要的。

  东南大学图书馆收藏了18种以上我编写的书籍,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收藏了我编写的书籍有20余种。但是,读者往往不知道作者为此而做出的付出。

  夜和烟。在相对年轻一点的时候,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对夜和烟情有独钟。那时学校分的房子很小,为不影响孩子睡觉,只好在厨房里放张小桌子工作。晚十点以后,孩子睡着了,我的工作的大好时光来了,经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前面提到烟,就是指香烟。首先我要说明,我不是烟鬼,也不是烟民,但一段时间里我有个习惯,在写论文和写书时,特别是在搞翻译时,遇到难处,要思考时,往往抽上一只烟,此时好像再困难的问题都能解决。而在夜深人静之时感觉到头脑最好用,比白天好用得多。

  江苏省有关部门曾交给我任务,要我在三、四个月里编写完德语人事考试和复习用书,这可不是像机器生产一个产品啊,但考试日期临近,我也不得不接受任务。我只好没有白天和黑夜地连续干,最后如期按有关部门的编写要求完成了600多页的书稿写作和排印中的校对任务。此时已累得我身体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但为了工作自己累点也值得,也是有意义的。当时江苏人民出版社还请了南大钦文老师做该书的特约编辑。

   一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张宝发主任和我联系,要我主编《汉德科技词典》。这是从汉语查德语的词典,又是科技方面的,编写有很大难度。他说这是一个政府行为,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该书。我想这也是弥补德语词典的空白,也就答应了。他组织了八位德语同行参加编写,但前后有六人因编写难度大而退出了编写,好在我的同学平增荣参加了一部分编写,否则我就成光杆司令了。该书现在已出第二版了。联想到我编写的《德语语法》一书,前后印刷了近十次,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自己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有学生采访过我,问到我翻译方面的问题。我说,我翻译过一些德国文学作品、诗歌和漫话等等;其中有些发表在《译林》杂志上;有些单独成书出版,如《田园诗》等;有些收录到高教社出版的《教育学文集》中。我也和学生说,翻译看似人人能做,但翻译得好是不容易的。深刻地理解原文,确切地表达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至关重要的;要勤于思索和琢磨,提高翻译技巧,翻译出符合原文意思的恰到好处的文字。

目前我还上点课,也在东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点有关德语的论文和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些书籍等。这也算是不辱使命吧。

  

尽心尽力,社会工作不懈怠

  我“临危受命”,担任外语学院退休协会理事长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届,干了12年。每届改选我都请辞,但领导再三动员我干,说我是他们的定海神针,这是过奖。领导有难处,我也只能以大局为重。此外我还担任我院退休党支部书记和关工委副主任。这些工作都是尽义务去做。

  看望生病的退休教工是退协的一项工作,我任职以来去病人家中和南京各大医院看望病人不下六七十人次,有好多次都是晚间前往,有几位长期住院的病重人员要去看望七八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我院退协坚持每年组织退休人员春季外出进行一次美丽乡村行,考察和了解我国农村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每次活动也会写报道放在外院网页上,如“石塘人家,悠悠竹海———考察江宁新农村纪实”等等。

关工委的工作主要由退休人员为主来做。关工委的主要职责是调动退休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和爱心,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学校培养好年轻一代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为此我院关工委和退休党支部和我院学生和学生党员一起开展了多次活动。如:“心系外院,共话人生”的座谈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的教育学习活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宣讲活动和“畅谈十八大以来的变化,展望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主题会等等。“主题会”的报道报送给了当时正在我校的中央巡视组。

我校关工委布置了十个研究课题。我外院关工委组织学生和教工在我校和到其他高校进行调研,早早完成了“青年师生党建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报告,是全校第二个完成的。

  我院关工委积极组织和指导我院学生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开展的“党在我心中”和“勤俭节约,从我做起的征文比赛。全省各地投稿的中小学生非常多。从获奖的人员名单上看,高校获奖的文章很少。我院有三篇文章由校关工委报上去,其中由我指导和由田媛媛同学写的“妈妈的鞋”获得三等奖。

  已完成了20多页的暮色浴群山-----退休教师的关怀和责任”的我院关工委工作总结,在有郑家茂副校长等同志参加的我校关工委大会上这篇总结获得肯定和通过。

严谨细致,外交工作尽职责

  先后两次我由外交部借用和委任,分别赴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和中国驻瑞士苏黎世总领馆从事外交工作,任一等秘书。我是我校第一个去使领馆工作的老师,校领导很重视这事,当时分管外事的何立权副校长设宴为我送行,提出殷切希望。我向校长表示,我会珍惜这个机会好好为国效力和为东大争取荣誉。

  我在德国大使馆工作时,有一天深夜,我国一个重要的军工代表团在赴土耳其途中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受阻。我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和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德方边检人员取得联系和了解情况。德方工作人员不知道我国和土耳其有签证互免协议,坚决不让在法兰克福机场转机的我方代表团登上飞往土耳其的飞机。我费尽了口舌也没用,这是德国人的特点,在没有确认之前,他们会坚持他们的做法。我只好叫醒酣睡的管理文件的秘书,找出两国互免签证协议的文件,传真给德方,他们才答应放行。好在及时处理,代表团只耽误了一个班次,搭乘下一个航班平安抵达土耳其。第二天一大早,大使馆接到这个代表团打来的感谢电话。

 我在瑞士苏黎世总领馆曾做过签证官。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有关发放签证的规定很多,一般都是由在外交部任职的专门签证人员来做。也许出于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工作的需要让我来做这个工作。我知道,如果我错发一个签证,让一个不应该进入中国的人士来到中国,也许第二天我就要打道回府。在办理签证工作中我这样自勉,一定要火眼金睛,洞察秋毫啊。同时对确认为我国友好的人士要大开绿灯,欢迎他们来中国,并给他们提供各种方便,如他们要求办理加急签证,我都尽可能办理,一般他们一个小时后就能拿到签证。他们有的大老远来,就不要跑第二次远路了,而等候拿签证的时间也不长,他们都挺高兴。我做签证工作后,申请签证人员排长龙的现象没有了。为此申请来中国的瑞士人士,对总领馆的签证工作给以了赞扬。

  一次我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里看见佩枪的德国警察来大使馆办事,请他们立即离开大使馆。因为按外交条款规定,中国大使馆是中国的属地。他们带枪进入我国大使馆就如同带枪的士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国领土一样,是不能视而不见的。

长期在国外上班,自己经历过和看到的花絮很多,现写一点如下:

异国山河,一样风光两样情。我看到德国的莱茵河、美因河和易北河沿岸风景如画,但总感到他们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和黄河相比,显得太小了。而去位于瑞士的莱茵河源头的很吸引游客的莱茵瀑布看看,虽壮观,但和令人震撼的黄果树瀑布又无法相比。所以在国外我更能为我国的壮丽河山感到自豪。

 在瑞士有许多世界有名的雪山,许多欧洲人冬季去瑞士居住和滑雪。我也常去阿尔卑斯山脉的这些雪山,滑雪要有基础和勇气,我只能短距离地滑滑。也常见到山下天气晴朗,到了山顶狂风大作,雪花纷飞。

  德国雨水多,土地湿润,植被好。大树扎根不深,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常会倾倒。遇到这种天气行人和车辆尽量要离大树远一点。树倒了,处理事故的车辆和机械会很快赶到,工人会把大树块锯成小块,再碾成木屑就地吹散到田地里做肥料。

  车堵是世界性难题,在德国为了处理应急事情,我们开的外交车辆可以在高速公路的应急道上行驶。德国是世界上唯一的高速公路不限速的国家。我有时因时间紧,在高速上开快车,超过一辆又一辆德国人开的车,有时也会闪过还是中国人行的想法。但这错了,德国人不是不能开快车,而是为了求稳而降低开车速度。

  在苏黎世,一次我总领馆请瑞士方面有关人员吃饭,我奉命作陪。饭毕我亲眼见到坐在我旁边的瑞士移民局官员,先是用嘴舔干净粘在手指上的奶酪,然后用舌头舔干净盘子上的奶酪。我多次参加瑞士方面的宴请,席间往往只有菜肴四样:汤、面条、一块鸡腿和一份沙拉。

  有少数德国人称瑞士人为“山民”,有一点瞧不起瑞士人的意思。但瑞士现在比德国富庶,有不少德国人都住在德国而在瑞士上班。联想到我国中西部山区,希望他们努力发展经济,能早日成为瑞士就好了,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在瑞士我也常去冬季世界经济论坛的举办地达沃斯,这是一个高原小城,有铁路抵达那儿。在那儿我见到一个小玩意儿,让我惊奇:厕所的椭圆形马桶盖能自动旋转和自行清洗。现在我国在习主席的关心下,在进行厕所革命,希望有人能做出这样的能旋转和清洗的马桶盖。

 一次因事我去拜访德国波恩大学的预科学校校长。美国的911事件的撞击美国经贸大厦的驾机者之一曾在这所预科学校上过学,这下这位校长可成为名人了,采访他的记者应接不暇。德国人好发表演说,他也为此大谈特谈。

  

同窗情深,各领风骚报国恩

  我去德国在北京机场登机前当然要见见老同学吴佩兰,在南大时我们也曾住在一个房间里,他当时任中国民航总局副局长,也见见担任民航总局客运处处长的徐士达同学。徐士达特别友好,一直畅通无阻地把我直接送到机舱里。

  在德国进修期间我也去波恩看望了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德语播音员的秦培根同学,他当时被派到德国当记者。他请我在他家吃了晚饭,并开车接送我去波恩火车站。

  马灿荣同学担任过我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全权大使,为中德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说他当大使的前几个月讲的话比他几年讲的话都多。这足见他的极其认真和负责的工作态度。我在德国使馆工作时,他在国内外交部任部长助理。

  祝逸清同学是马大使爱人,当时在使馆工作;她和我及我爱人经常在一起散步和交谈。她和我爱人是老乡,都是无锡人。她回国休假时,把她家大门钥匙交给我们,要我们不时去看看。此间曹乃云同学的孩子来波恩旅游,在他们家住过一两夜。

陆文杰同学和我在南大时同住一间宿舍。当时房间里住十个人,相当拥挤。陆文杰和我都不太好动,经常只有我们两人坐在房间里。他坐在靠门的桌子上看书,我坐在靠窗旁的桌子上写字,两人话都不多,互不干扰。我去苏黎世总领馆上班,他是总领事,我是一秘,我们是上下级关系,相处和工作上的配合都十分好,他对我这位老同学也很信任。但有一次我开车超速很多,瑞士外交部为此发照会给总领馆。陆总领事在会上提醒了我和大家。这类事常有发生,但是不应该的。当时我是利用休息日开车带国内同事去外地游览,那次我们也直接喝了由自来水管送下来的依云矿泉水。

    沙祖康同学是我的南大同届校友,我们生活在一起,经常在一起开会和参加活动,接触很多。他在瑞士担任我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团长时我正好在苏黎世总领馆工作。

    一次他来苏黎世开会,请总领馆同事带口信给我,要我去见他。我们在异国他乡相见真是高兴极了。他请我吃晚饭,菜肴很好,大家谈了很多。他说他是军事外交家和农民外交家。他也说,他最好的朋友是他在谈判桌上争论最激烈的对手。他住的苏黎世宾馆的房间是一般的小房间,可见他一心为公的风范。饭后他

执意用他的车,并随车把我一直送到我的住所,表现出他重同学情谊,而没有一点大官的架子。后来他做了联合国副秘书长。

 我前前后后在东大共工作了38个春秋,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往事历历在目,心情不能平静。时代在不断前进,我们的人生也和时代的变迁一样,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快乐。

 机缘巧合的德语选择,奠定了我整个人生的基本走向。我知道,并不在于选择什么,而在于选择后的专心、投入和付出,要坚持信仰,怀揣目标,勇敢地向着成功和光明一步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