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研究】离休干部归辰康论“韵”与老年教育本质的一致性

发布者:芦颖发布时间:2010-08-26浏览次数:1339

         论“韵”与老年教育本质的一致性

                                 归辰康

 

摘要:“韵”是人格精神的体现。书法教学以“韵”为核心,强调人格精神的升华,和老年教育本质完美人生是一致的。

关键词:“韵”、人格精神、老年教育、完美人生

 

老年教育本质,是从老年大学多年实践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通过对各门课程的剖析概括而形成的。这篇文章通过对“韵”的论证,说明“韵”是人格精神的体现;书法教学以“韵”为核心和老年教育本质完美人生是一致的。

 

一,书法理论中的“韵”的提出及其风格的形成

中国书法有它古老而独特的审美传统。“韵”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东汉蔡邕在《笔论》中曾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个以情性为主的审美主张没有形成时代风尚。到了晋代,北伐失败,东晋衰落,两汉经学统治走向崩溃,社会动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士大夫阶级为避免复杂的斗争,纷纷遁迹山林,在放浪形骸之余,高谈老庄,手挥五弦,志轻轩冕,俯仰自得,赏会山川,宣泄情感,改变了生活态度和文化心理。尚韵成为时代风流。在诗歌中,如虞说《兰亭诗》“神散宇宙内,形浪濠梁津”。支遁《咏怀诗》“抱朴镇有心,挥弦拂无想”。王羲之《兰亭诗》“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都表现精神散朗,恬淡虚无,优雅含蓄的意境。在品藻人物方面,“韵”也是流行语。如《向秀别传》“秀……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韵”。《王彬别传》“彬爽气出侪类,有雅正韵”。《晋书·曹毗传》“弦韵淡泊,逸气虚洞”,等等。可见这个时代拥有一大批名士群体,而著名的竹林七贤,兰亭修楔等逸兴雅集,正是风韵相染的文化表征。

书法艺术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尚韵的人格精神须有相应的书体作依托。如果还是严正的篆书,或隶体、正楷,字字规整,结体规范,就无法表现尚韵的自由心灵。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流派,经过改革,创新的行书,正好适应尚韵的需要,成为时代的代表。行书可以信心挥洒,正侧俯仰,尽形得势,大小跌宕,风采疑神。萧散、简远、超越、恬淡、平和、自然,也就成为晋人尚韵的风格特征。东晋风神潇洒的人格精神和运游自在的书法风格的结合,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后人对“韵”的诠释与拓展

尚韵的兴起是书法审美从形象造型为主向抒情达性为主的转变。由此,注重书法主体精神的文人书法开始占统治地位。“韵”论是文人书法的标志。

在理论上最早见之文字的“韵”论,有南朝画家谢赫。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六法”,首先提出的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他说张黑画“风范气韵,绝妙参神”;戴逵画“情韵缠绵”;顾景秀画“神韵气力,不逮前贤”。他提出的“气韵”、“情韵”、“神韵”对后世的品评具有深远的影响。画是形象思维,比较容易理解;书法是意象思维,比较难以把握。历代书法家对“韵”各有论述,归纳起来有如下的说法:“气韵”是书法家情感和个性所流露的心律之韵,类似音乐的韵律。只有和谐的韵律,才能引起人们审美的愉悦。它表现在书法上就是用墨的浓淡枯润;用笔的粗细连断;结体的大小奇正;章法的黑白虚实等,节奏必须符合一定规律。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指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生死”。强调动态平衡,辩证统一,恰到好处。“风韵”是反映书法家风采和时代风貌之韵。如《世说新语》曰:“阮渾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宋《清波杂志·冷茶》记《明节和文贵妃墓志》云:“盖时以妇人有标志者为韵”。这韵均指人的风度、风貌。后来,黄庭坚将“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的生动形象,以及蓬头散髮的“浪意态”和率意而作的“烈扫态”也纳入“韵”的体系,可说是对晋韵的突破。“神韵”是书法家及其作品超然绝俗,潇洒放达的风流神采之韵。神韵以玄学为尚,以虚旷为怀,以中庸为法,以自然为宗,以骨气为先,含之以精神之内,求之以笔墨之外。“雅韵”是指雅正脱俗之韵。如曹植《白鹤赋》中:“聆雅琴之情韵”。王僧虔“托韵笙簧”之类。“雅”是相对俗而言的。雅含有四个特点:一,具有纯正的特点。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正雅之气。下品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此谓风雅。二,具有“书卷气”的特点。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中说:“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具有书卷气,故书之气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成贵”。此谓儒雅。三,具有清婉的特点。清则气不杂,婉则气不乱。赵宦光《寒山帚谈》曰:“点画不得著粗气,运转不得著俗气,挑剔不得有苦气,盼顾不得有穉气,引带不得有杂气”。笔不灵巧会带来腐俗之气。此谓高雅。四,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金农诗曰:“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都是针对甜俗之弊。翁方纲在《复初斋文集》中说:“拙者胜巧,敛者胜舒,朴者胜华。”这都是赞赏质朴自然之美。此谓清雅。如此等等。可见,“韵”的审美内涵是极其丰富与深刻的。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说:“韵者隐迹之形,备仪不俗”。这是说“韵”是一种精神气质,隐而不露,不是一目了然,随手可得的。它像钟鼓声后之余音,悠扬婉转,却回味无穷,故“备仪不俗”。何谓不俗?宋人黄庭坚作了回答。他说“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后又多次强调,“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圣贤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夺,此人不俗也;平居终日如含瓦石,临事一筹不画,此俗人也”。在这里他把书家的道德、学识、修养、人品作为“韵”的重要审美标准,指出“韵”就是人格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可以领会到,所谓“韵”,即潜藏于书法中高尚而雅逸的节奏,是书法主体情感和个性真切的自然流露,是人格精神的体现。它源于心灵,本于气骨,托于情性,诉于文词,超于自然。

 

三,“韵”与老年教育本质

随着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电脑的普及,社会体制的变化,人格精神的弘扬,自我价值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心理。书法已经从文人书法向多元化转变。就书法教育而言,可以分为专业书法、职业书法、休闲书法三类。专业书法,即学院派书法,是以培养顶尖人才,创建学科理论,传承书法艺术,拓展国际交流为目标的;职业书法,是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开拓广告、装饰业务,促进商业贸易,追求功利为目标的;休闲书法,是以丰富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完美人生为目标的。老年大学的书法教学,属于休闲书法。20世纪末,老年大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书法成为老年大学支柱专业而长盛不衰,正是这一时代风尚的反应。

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成员,是一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活有一定保障,身心相对健康,思想积极向上,追求完美人生的离退休老人。其中有不少将军、政要、教授、工程专家。他们是事业有成,家庭完善,曾对革命和建设有过贡献,有一定社会声望的精英。他们没有追求学历的要求,没有就业谋生的压力,没有市场竞争的危机感,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他们来老年大学是为重圆青年时期的“梦”;或为子孙后代做楷模;或为“补需”;或为发挥余热。一句话。就是追求完美人生。(是“完美”,不是“完善”。善男信女,求善、修善、施善,是宗教本质。)

老年大学的书法教学内容很丰富,篆、隶、正、行、草、简各类都有;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课内、课外、参观、游览、观赏。然而其教学的核心无不贯穿一个“韵”字。从教材的选用,技法的训练,理论的阐述,作品的品评,观赏的导读,创作的立意,都以“韵胜”为指导,“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明人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这就是说,“韵”和“美”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书法教学崇韵忌俗,扬雅反俗和老年大学教育本质完美人生是一致的。

金陵老年大学25年的实践证明,书法系、国画系的教学基本上满足了学员完美人生的要求。以江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为例,其下属在南京市的53个分会的领导班子(会长、副会长、正副秘书长)90%曾经是金陵老年大学的学员,会员更不计其数。他们在开展书画活动,弘扬祖国传统书画艺术方面起着中坚作用。据兰园分会2004—2007年马青会长在任时的总结统计,该会三年内,会员个人出版书画集的有19人,个人举办书画展的22次,会员发表在《江苏老年书画通讯》和《金陵老年大学学报》上的文章8篇。分会结合政治任务组织集体办大展3次,展出作品630多幅。“金陵十姐妹”以姚鸣凤为代表包括兰园分会会员胡重端等组团赴日本办画展,展出作品42幅。会员中被聘为省、市、区书画教师的有6人(裴如良、余西祥、吴雪、归辰康、张拯民、陆秀芳)。慰问解放军三次,赠送书画169幅。捐赠慈善机构书画177幅。向新农村精神文明赠送书画731幅。金陵老年大学已经发展成在校学员8000多人的大学,推而广之,老年大学的学员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是活跃在单位和社区创建和谐文化的尖兵,是崇雅反俗的模范。老年大学是终身教育完美人生的重要阵地,是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堡垒。它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