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宋英——毕生积蓄设基金 一生行善报党恩

发布者:芦颖发布时间:2012-05-30浏览次数:529

 

 

 

毕生积蓄设基金 一生行善报党恩
——记通州区离休干部宋英


  2012年1月8日,南通市通州区离休干部宋英同志拿出夫妇俩一辈子省吃俭用共同积蓄的100万元,与该区慈善基金会、区委老干部局、金沙镇人民政府签订协议,设立“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用于帮助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在捐赠仪式上,宋英还表示已立下遗嘱,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将现在居住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变现后纳入慈善基金。
  宋英今年94岁,党龄66年。“为人民谋幸福”这盏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一直在心中闪亮,她用善良的爱心为社会付出了无私奉献,用纯朴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老干部、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一辈子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
  1918年1月,宋英出生在南通市通州区一个叫湾子头的地方,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是一个比较富裕人家的小姐。到了上学年龄,与宋英同龄的男孩都上学去了,她吵着也要去读书,但当时的学校不收女孩,父亲只好为她请了一个私塾先生,读了一年半,能背诵《论语》的宋英在当时也算一个有文化的人了。
  23岁那年,宋英经人介绍,与在南通县碧堂小学任教员的姜美善结婚。姜美善比宋英大一岁,1917年4月出生于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一个贫民家庭,1941年7月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42年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婚后不久,姜美善就调到双林庵小学担任校长,后来调到南通县警卫团担任文教助理,然后又调到苏中四分区专署交通处任秘书。
  1947年1月,宋英跟随丈夫走上了革命道路。姜美善一直在新四军部队的后方工作,先后担任华东军区供给部利华烟草公司人秘科科长、卫生部白求恩医学院政治指导员等职务。宋英被安排在被服厂工作,由于她有文化,表现出色,得到组织的信任和表扬。1947年10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宋英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越在困难的时候,坚守的信仰越不能动摇。”1949年11月,正当宋英和丈夫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中,姜美善所在部队接到命令,急需抽调一批干部,支持南方地区工作。当时的南方,有的刚刚解放,有的正在解放,敌我的斗争形势很复杂,作为一个长期在后方工作的干部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姜美善被编入云南支队六大队一中队准备南下,他回家与宋英商量后,宋英再次支持丈夫,跟随丈夫一起南下。南下后,宋英与丈夫扎根当地。宋英先后任云南省百货公司人事科科员、墨江县财政局副局长、思茅地区财政干校科书科副科长等职,1972年离休。1979年5月,宋英与姜美善从云南离休后,回到通州区金沙镇老家安度晚年。供养和服务管理由通州区金沙镇党委、政府负责。
  宋英夫妇俩离休后,注重加强政治学习,每天坚持看新闻、读党报,积极参加支部学习活动,坚持过组织生活,参与家乡的各项社会事业,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宋英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学习脑子要生锈,会跟不上形势”。在她的家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书橱,里边都是些马恩列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着作。还有《世界通史》《中国通史》等历史书籍。宋英介绍说,这些书有些是组织上发的,有些是自己买的,她与老伴大多看过。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她不能参加活动了,但坚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请支部的同志将学习材料送到家里,及时了解支部的活动情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
  一辈子心系群众,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宋英刚到云南曲靖粮食局工作时,衣服是单位发的,吃饭在单位食堂,都不用花钱。每月发的4块零花钱也够用了,但那个地方很穷,一年收上的粮食不多,麦穗一寸长也没有,土豆放在火上烤烤就是主食了。晚上,当地人点灯用的是一种树脂,燃烧时会冒出很多黑烟,把眼睛薰得红红的。宋英看不下去,就从4元的零花钱中,拿出一部分来购买眼药膏,送给邻居,当是眼药膏的价格是每支1角4分。
  1953年后,宋英调到云南省百货公司做人事工作,她坚持原则,接政策办事,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有一位同事,家中孩子多,有次发工资推迟了两天,这户人家就揭不开锅了,宋英知道后,就先将钱垫付给他。1958年,宋英跟丈夫一起调到墨江时,公司的同事都舍不得她走,并热情地欢送她。那时,加工资每个单位都有名额,论资历,宋英每次都排在前面,但她看到同事工资低,家庭负担重,就主动提出先将机会给人家。她离休前,先后3次放弃加工资的待遇。目前,宋英的工资已经增加到每月7000元,随着存款的增多,宋英和老伴没有将存款拿出来改善生活,而是想到了比他们困难的群众。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宋英、姜美善夫妇在捐款500元后,又交纳“特殊党费”2000元。青海省玉树大地震也牵动着他俩的心,从媒体上看到地震灾情后,他俩立即通过金沙镇关工委向灾区捐款1000元。 此外,他俩还在2009年、2010年分别捐款1000元,通过通州区扶贫协会,资助贫困孤儿上学。
  面对一生积攒下来的100万元,姜美善生前曾跟宋英商量,钱存在那里都是“死” 钱,如果把钱用“活”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做很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2010年1月18日,夫妇俩共同立下《关于我们的财产遗嘱》:“财产是我们二人共同节俭的,不是祖传遗产,不予分配,应该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2011年2月7日,姜美善因突发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去世。宋英为了却丈夫的心愿和表达自己的愿望,多次找到通州区老干部局、民政局和金沙镇人民政府商议如何处置他俩的积蓄财产,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设立冠以他俩名字的慈善基金,用于帮助金沙镇的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2012年1月5日,宋英捧着16张累计金额99.96万元的存折来到通州区委老干部局,说这些钱取出后加上利息,作为首批慈善基金。想到自己所做的事,能为群众带去福音,宋英的脸上扬起了灿烂的笑容,她说,现在心态比以前更放松了,身体也比以前更好了。那天,她对着丈夫姜美善的遗像说:“我把所有的钱捐出去后,你的心愿了了。我现在心情特别好,以前一顿只能吃半个馒头,现在一下子能吃一个馒头了。”
  一辈子艰苦朴素,始终保持革命本色
  宋英与姜美善夫妇没有子女,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宋英至今仍然居住在1979年政府帮助解决的房子里。推开宋英的家门,给人的感觉走进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世界。每个房间内都摆放着早已脱去光彩的家具,尽管陈旧,但老人家很爱惜,坚持用着。抬头看看电灯,还是原来的长管日光灯,开关是拉线的;卫生间内,一根小绳子上挂着毛巾,马桶的表层已经大部分脱落。卧室里,有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已经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床、桌子、椅子和衣柜都有点“古典”了。老人指着一只破旧的箱子说:“这只箱子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买的,用到今天,一直舍不得丢掉。至于床、藤椅、八仙桌……这些家具大多是从云南运回来的。”
  赵丽芳是宋英的侄媳,常来照顾老人的起居,帮助做些家务活。作为亲属,她见证了这100万元都是老人一天天积攒下来的。赵丽芳说:“她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衣服穿旧的,说只要干净不破还能穿,一般做饭都不要人家帮她,她平常也不花钱,一个月买10块钱的肉都吃不掉。我算了一下,老人家一个月的吃饭开销不到100块钱。”
  当记者问她:“你没有子女,但有其他亲人,为什么毫不犹豫地把钱全部捐献出来呢?”宋英说:“我们夫妇俩没有子女,当初的想法积蓄钱是为了防老,但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关心,照顾的很好,这么多的工资都用不完啊,还担心什么呢?钱用得适当,是好事,用得不适当就会害人。我有侄子、侄孙,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好,这笔钱就不给他们了。再说,比起他们来,贫困的老党员和学生更加需要啊!”
  宋英经常对人说:“我现在享受那么高的待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党和政府还给予我们离休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没有一点后顾之忧,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积蓄捐出来,为贫困老党员做点事,是完全应该的,他们当年和我们同样冒着生命危险闹革命,我是党员,应该尽点党员的义务啊。”
  看到宋英老人一个人居住,南通市通州区有关部门和老干部局的同志很不放心,打算让老人去福利院,或者派专人服侍,但是都被天性豁达的老人婉拒了。她说,自己身体很好,还能动动,还没有到麻烦政府的地步呢。
  1月8日捐赠仪式结束后,金沙镇一名叫吴锦英的志愿者走到宋英老人的面前,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说:“宋奶奶,我想以后经常上门陪陪你,可以吗?”吴锦英是金沙镇政府工作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今年47岁,中共党员。她被老人的高尚品德深深感染,决定抽时间帮助老人。宋英两眼眯成一线:“你有工作,怎好麻烦你啊。”过了一会儿,老人又说:“你想来就来吧,但只能上午来啊,下午我要休息。”
  宋英的感人事迹在当地传开后,在党内外、社会上引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干部群众动情地说:“宋英是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她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坚定的理想信仰、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让人无限敬重,值得大力宣传和弘扬,她的崇高精神一定会永远在人们心中传承。”

关闭